2022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特殊、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历经三年的疫情封控逐步放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我们应该相信的是,不论选择“动态清零”还是“与新冠共存”,都需要基于科学、理性的判断,在防疫放开的过程中,我们对一些细节上问题,依然需要正视,需要及时解决。
时间拉回到今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上海,单日新增连续破万,随后上海进入全面封控。
当时正值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家宣布全面放开,国内也有不少声音认为,上海的疫情受到了国际疫情形势变化的影响,而针对上海疫情的应对措施,是尝试精准防控,不断调整防控政策,逐渐过渡到与病毒共存的契机。
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猜测并不是事实。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在那之后进入了长达3个月的严格封控期,不仅上海的经济、民生和社会运行在疫情中受到严重影响,也给全国经济带来重创,包括整个长江三角洲发展都陷入低迷,全国GDP在今年第一季度暴跌到了27万亿元,而在2021年第四季度,这个数字是32万亿元。
6月底,恰好是上海疫情放缓之际,相关部门突然宣布更新入境政策,对入境人员密接隔离期限从“14+7”调整为“7+3”,即“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这也预示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因应疫情形势的变化开始松动。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磅颁布“防疫二十条”,提出要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对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的隔离时间继续下调,变成了“5+3”,部分人开始敏锐的感知到,防疫政策即将面临重大调整,正在为进一步放开做准备。
不过到了放开政策全面落地时,很多人还是感到措手不及。
12月7日,距离“防疫二十条”短短一个月不到,国家颁布“新十条”,允许阳性感染者居家隔离,实质性“全面放开”。
对于这个决定,舆论感到意外吗?因为有了心理预期,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并不意外。但情绪的转折,依然需要时间。
在“新十条”之前,民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基层过度封控,小区锁门现象,比如西安孕妇、贵州大巴、新疆火灾事件等等,一个又一个舆论热点,冲击着在漫长疫情中已经逐渐疲惫不堪的民众心理。
而优化防疫政策的出台,并没有给这种心理转变,留下太多时间。面对放开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包括医疗挤兑、药品短缺、重症患者的救治等等,舆论场出现了激烈争论。支持者称赞优化防疫政策的果断实施,反对者却坚称清零政策需要持续。当然,除去这些极端和情绪化的表达之外,更多人在认真探讨,与放开政策相配合的,民众心理建设、医疗物资和医务人员准备工作,以及社会救济体系等等配套措施,应该如何进一步优化。
实际上,在11月11号发布的“防疫二十条”中,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制订者对放开防疫政策之后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已经有了清晰的预判。我们具体看一下“防疫二十条”的11-13条内容:
(十一)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
(十二)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
(十三)加快新冠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这是在政策层面的对放开之后的准备工作,那么在实际落实层面,我们的准备工作到底做的怎么样呢?
首先来看“防疫二十条”中,对加强医疗资源建设的落实工作。
早在今年3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保证每个省,至少都要建设2-3个方舱医院。到了4月份,国内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就有400座。
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又提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依然存在不足,每千人口的医疗床位只有6.7张,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才不到4张,因此建设方舱医院依然是重中之重。
医疗资源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政策制定者看来,方舱医院是目前能选的最佳应急方案之一,大量的方舱医院建成,不仅可以用于集中隔离工作,也能在管控放开后,为重症患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服务。
再来看疫苗接种的准备工作。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方公布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的疫苗接种率超过90%,接种剂次超过34亿,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率高达86.6%,而在2022年3月时,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只有19.7%,排名全球倒数第二,然而到了11月,这个数据来到了63.2%。
在放开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透露,我国近段时间的新冠感染死亡率在0.1%左右,高疫苗接种率,也成为了放开管控的最大底气。
那么,大家最关注的新冠药物储备、研发和进口工作,到底做的怎么样?
关于新冠特效药,相信不少人对Paxlovid都不陌生,去年12月,美国才批准了该药物进入紧急使用清单,仅仅两个月后,也就是今年2月,该药物便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附条件批准。
当然,仅仅是一个Paxlovid不足以满足中国人的用药需求,中国的新冠特效药也在过去一年里取得了多项突破。
早在去年12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特效药得到中国药监局肯定,获准上市,这也是中国首个自研新冠特效药。
今年3月,河南真实生物公司研发的新冠药物“阿兹夫定”宣布了即将上市的消息,目前,阿兹夫定已经在全国31个省份完成医保挂网,并正在加快全国医院终端铺货。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国内的药物供应依然存在紧缺,新冠特效药短期内也无法普及,但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需要政策的完善和实施的细化,个人同样需要积极配合,尤其是无效囤药、恐慌抢药的行为不可取。
回顾整个2022年,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在和新冠疫情的抗争中付出了太多,也有太多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总结和吸取。但无论如何,面对这一场足以改变世界,改变很多人生活的疫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弥合分歧,抛弃极端和情绪化的立场表达,重拾科学与理性态度,认真总结我们曾经的失误和成功经验。在病毒的不断演化中,逐渐适应这个与病毒共存的世界。
按照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研究团队根据流行病模型作出的预测显示,新冠大流行可能在2023年11月左右结束。
我们希望,经过短暂的阵痛期,在新的一年,一切都能变得更好。
本文来自作者[人民群众]投稿,不代表阿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tisheji.cn/wiki/202509-941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阿提号的签约作者“人民群众”!
希望本篇文章《“2022年回顾:从‘动态清零’到逐步解封,中国的转变之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阿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2022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特殊、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历经三年的疫情封控逐步放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引起了不小的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