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
通报内容显示,经主动病例搜索和检测,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此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包膜,不耐酸、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灭活,70%乙醇、 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轻而易举将其杀灭。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CHIKV的主要宿主。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也有极少的国内外报道通过母婴传播和护士因职业暴露感染。
该病好发于夏秋季(即每年5-10月),人群对CHIK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疫苗,患病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想要同它做持续性斗争,做好防蚊工作是切断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方法。
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3-7天,发病后的7天内具有传染性,除了以上典型症状,还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少数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出血、脑炎、脊髓炎而死亡。患者急性症状持续5-7天,大多数可在1个星期完全恢复。
本病临床表现和登革热类似,但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症状更明显且持续时间长,资料显示63%的患者关节疼痛症状持续1年,12%的患者持续3-5年。
来源:《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上)》
除登革热外,本病还需与奥尼永尼永(O’nyong-nyong)病毒、马亚罗(Mayaro)病毒等所致的甲病毒感染,细小病毒B19引起的传染性红斑以及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
基孔肯雅热首次于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南部被发现,随后在世界多地流行。
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亚、东南亚地区。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泰国、老挝、菲律宾、马来西亚等。
在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云南地区就分离出CHIKV毒株,1991年从海南省的人和部分动物体内检测到CHIKV抗体,1986-2007间年陆续从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景洪等地分离到CHIKV毒株,2008年广东和浙江等地也陆续有输入性CHIK病例,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均有过本土疫情暴发流行。
在蚊虫季节,出现症状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患者就需要注意,就诊时一定记得跟医生提及旅居史。
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尚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控制伊蚊媒介密度、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
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
(1)指导群众防蚊灭蚊。
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基孔肯雅热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可涂蚊虫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
(2)提示旅游者预防境外感染。
各地卫生机构协助旅游部门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游者及导游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南亚和非洲流行区的旅游者,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告知游客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2.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开展一次基层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
3. 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
疾控部门应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发现蚊媒密度偏高时,及时提请相关单位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及预防性灭蚊工作。
撰文 | 梅斯医学
编辑 | 木白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本文来自作者[宛丝]投稿,不代表阿提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atisheji.cn/zlan/202509-1061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阿提号的签约作者“宛丝”!
希望本篇文章《广东突发境外输入疫情,已确诊478例引发关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阿提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7月15日,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通报内容显示,经主动病例搜索和检测,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